2020年11月4日,佳能1發(fā)布了EOS R系統(tǒng)RF鏡頭新品遠攝變焦鏡頭RF70-200mm F4 L IS USM。RF70-200mm F4 L IS USM 是一款短小輕便的L級紅圈鏡頭,具有適合多種拍攝主題如風景、運動和肖像等的焦段,,追求高畫質、高性能,及便捷的操作性能和穩(wěn)定性。在全焦段內支持F4光圈,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RF鏡頭新品遠攝變焦鏡頭RF70-200mm F4 L IS USM
最短、最輕的佳能70-200 F4相機交換鏡頭2
得益于RF系統(tǒng)的短后對焦距離設計,通過在更靠近成像平面的位置配置大口徑鏡片來減小整個光學系統(tǒng)的尺寸。此外,通過采用改變總長度的外旋型變焦模式、對機械部件和鏡片的有效布置,實現了整個光學系統(tǒng)的小型化。與EF 70-200mm f/4L IS II USM(2018年6月發(fā)布)相比,新的RF70-200mm F4 L IS USM在保持高畫質的同時,大大縮減了鏡頭體積和重量:總長度從約176毫米減少到約119毫米,減少約32%;重量從約780克減少到約695克,減輕約11%,更便于攜帶和拍攝,成為最短、最輕的佳能70-200 F4相機交換鏡頭。同時在拍攝時,即使將鏡筒伸出使用鏡頭的長焦端拍攝時,也可以保持良好的平衡。
在整個焦段內實現更高的畫質,同時實現更近的拍攝距離
佳能在設計鏡頭時有效利用了EOS R系統(tǒng)所帶來的大直徑卡口和短后對焦距離的優(yōu)勢,實現了高畫質和緊湊的光學結構。由于可以在更靠近成像平面的位置配置大口徑鏡片,因此在焦距為70-200mm的整個變焦范圍內,RF70-200mm F4 L IS USM從畫面的中心部分到周邊部分都實現了高畫質。通過采用包括4枚UD鏡片在內的11組16枚鏡片的光學設計,從畫面中心到周圍都減少了色像差。鏡頭采用佳能研發(fā)的ASC鍍膜技術,有效抑制了因光反射引起的鬼影和眩光,從而實現更高的畫質。
另外,RF70-200mm F4 L IS USM通過采用電子浮動對焦控制,利用兩個NANO USM 超聲波馬達分別對對焦鏡組和浮動鏡組3的2個鏡片組進行驅動控制,實現了靈活的位置控制,提高了近距離拍攝時的畫質,在整個變焦范圍內可達0.6 m的最近對焦距離。利用NANO USM 超聲波馬達,RF70-200mm F4 L IS USM還可以實現靜態(tài)照片拍攝時的高速自動對焦和動態(tài)視頻拍攝時的平滑自動對焦。
RF70-200mm F4 L IS USM (70mm時)的光學配置圖
雙NANO USM 超聲波馬達
配合機身協(xié)同防抖,可實現最高7.5級的防抖補償效果
RF70-200mm F4 L IS USM在搭配支持機身防抖的相機4時,可實現相機和鏡頭的協(xié)同防抖。搭配使用EOS R5拍攝照片時可以實現7.5級5的手抖動補償效果,拍攝動態(tài)視頻時也能實現較高等級的防抖效果;即使搭配使用不支持機身防抖的EOS R(2018年10月發(fā)布),也可實現5.0級5的手抖動補償效果。
新的RF70-200mm F4 L IS USM具備3種“IS模式”,可根據被攝體的運動方式進行選擇?!癐S模式1”適用于肖像和風景等靜止狀態(tài)的被攝體,“IS模式2”適用于賽車運動等追隨拍攝,“IS模式3”適用于運動方向不規(guī)則的運動被攝體。
“IS模式”開關
L鏡頭系列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RF70-200mm F4 L IS USM采用防塵防水滴結構6。鏡筒中的延伸部分也采用了兼顧耐久性和抗振動沖擊性的結構。同時,最前面的鏡片采用不易附著油和水滴的氟鍍膜,附著在鏡片上的油分等可以用干布輕松去除,而無需使用溶劑。與其他L級遠攝鏡頭一樣,RF70-200mm F4 L IS USM也采用白色隔熱涂料,提高了太陽光中紅外線的反射率,即使在戶外運動等炎熱天氣下長時間拍攝,也能抑制鏡頭溫度的升高。
RF70-200mm F4 L IS USM防塵防水滴密封
為方便讀者理解,本文中佳能可指代:佳能(中國)有限公司,佳能股份有限公司,佳能品牌等。
佳能最短、最輕的用于可換鏡頭相機的焦距為70-200mm、光圈為F4的鏡頭。截至2020年11月3日。佳能調查。
根據拍攝距離移動浮動鏡片以校正像差的鏡片組。
EOS R5(2020年7月發(fā)布)、EOS R6(2020年7月發(fā)布)。截至2020年11月4日。
焦距為200mm時。符合CIPA標準。搖擺軸/俯仰軸方向。
雖然它的結構考慮了防塵防水滴性能,但它無法完全防止灰塵和水滴的入侵。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fā)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yè)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tài),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