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浙江東陽市,還沒有豎起鱗次櫛比的高樓,街道上也少有汽車鳴笛的喧鬧,黃包車會停在各個要道的路口,靜候乘客的招手。清風吹走討價還價的碎語,眨眼已經穿行在大街小巷,綠蔭下的光斑閃閃爍爍,飛揚的發(fā)絲都透出愉悅。在幾代人的成長中,黃包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許不特別,普通到連它的逐漸消失都未曾察覺。只是偶爾,看著呼嘯而過的車流,會有些唏噓和遺憾,那樣咯吱咯吱搖搖晃晃的愜意,該如何描述和回憶?4月13日,攝影師周曉剛帶著他的展覽《印記東陽-黃包車影像展》走進東陽博物館,還東陽的黃包車一個能懷念的明晰瞬間。
攝影師周曉剛自2017年起就有意識地拍攝記錄黃包車相關的影像。選擇黃包車及黃包車從業(yè)者為關注點,記錄時代的變遷。旨在通過這種方式,讓攝影成為一種表達方式,更成為一種文獻記錄方式。展覽現(xiàn)場,經澤巷、城墎南弄,這些老街都以圖片為載體在博物館重現(xiàn)出來,甚至連這些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也被還原得很生動有趣。走在這條仿古的街道,還會傳來小攤販的叫賣聲、馬路嘈雜的喧鬧聲,不僅從視覺,也力求從聽覺上帶領觀展者穿越回過去。同時,展覽還采用了類型學的拍攝手法,強調一種“觀察家”、“旁觀者”的角度,以及冷靜而理性的紀實態(tài)度。
展館內還擺放了一輛黃包車,觀展時可以身臨其境回憶乘車體驗,大膽地擺拍打卡吧!使用痕跡從來不是對物品的折舊,正如紀實攝影從不回避所謂的“不美觀”。
攝影手工書《黃包車》曾入展浙江省攝影藝術展。周曉剛善于使用“攝影+書”的表達方式去記錄本土紀實影像。而這又是一本別具一格的有聲攝影書。(翻書時請戴手套,保護好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制作的作品哦。)
這組黃包車夫的肖像照是周曉剛特地搭建了攝影棚拍攝的,借鑒了托馬斯·魯夫的極簡主義肖像攝影手法。刨除環(huán)境對視覺的干擾,對所有車夫進行一個平均化的處理,在相同的用光、統(tǒng)一的背景之下,留給讀者自己去品味他們的內在。
除此之外,周曉剛還對黃包車夫們進行了深入的采訪了解,展廳內不僅有車夫們的采訪視頻,還展出了手寫的自述。不乏許多溫馨感人的故事等待讀者自行探索。
除了拍攝肖像,周曉剛也很注重通過黃包車這一交通工具探尋車夫的生活特質。座墊、錢包、車標以及車身廣告等,都經過車夫的改造,打上了個性化的烙印。從中也可以窺探出車夫們的努力與艱辛。別看黃包車簡陋,從業(yè)人員卻證照俱全,包括從業(yè)資格證、道路運輸證、行駛證以及營業(yè)執(zhí)照。周曉剛拍攝的是物件,窺視的是人物,印證的是時代。周曉剛說,一輛小小的黃包車,維系著的卻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生計,它參與書寫了一個時代的變遷。
就讓我們和攝影師周曉剛一起,穿越回那段慢慢的時光,在陳列的老物件里感受歲月的風霜,在消逝的過去里挖掘新的故事,給曾經賦予新感受,給告別劃上句號。
本網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絡平臺,所發(fā)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或與本網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lián)網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yè)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tài),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