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正中 發(fā)布時間:2024-07-08 10:45:04 來源:吳正中 【原創(chuàng)】 編輯:影像中國網(wǎng)
【允許轉(zhuǎn)載,轉(zhuǎn)載時請標注來源和作者】
1-1、俯瞰陵縣路老街新貌,2024年
1-2、俯瞰陵縣路老街舊貌,2016年
3-1、陵縣路,老樓新貌,2024年
3-2、陵縣路,老樓舊貌,2003
4-1、陵縣路,老樓新貌,2024年
4-2、陵縣路,老樓舊貌,2014年
5-1、陵縣路2號丙新貌,這次改造將2號丙與2號乙合并成一個院,2023年
5-2、陵縣路2號丙舊貌,2004年
6-1、陵縣路,老樓新貌,2024年
6-2、陵縣路,老樓舊貌,2017年
7-1、陵縣路13號裕德里內(nèi)景,2024年
7-2、陵縣路13號裕德里內(nèi)景,2003年
8-1、陵縣路13號裕德里內(nèi)景新貌,2024年
8-2、陵縣路13號裕德里內(nèi)景舊貌,2009年
9-1、陵縣路,老街新貌,2024年
9-2、陵縣路,老街舊貌,1997年
青島陵縣路,是一條還沒有完全被現(xiàn)代化吞噬的老街。以往游走于此,感覺似乎在瀏覽老青島的歷史——那些形態(tài)各異的老建筑,斑駁的老墻、門洞、棗紅色的木制大門、木制樓梯和走廊上的精美的雕刻,還有那些飽經(jīng)滄桑質(zhì)樸的老人,像是在述說老青島的故事,故事深刻、生動。
青島陵縣路是通往大港碼頭的主要街道之一。是早期青島鮑島區(qū)內(nèi)很少以德國名稱命名的街,它曾叫披薩。維廉街(亦譯維禮街、維廉斯特街),日本占領青島時期叫若夜町,中國政府收回青島改叫陵縣路。
正是陵縣路與聊城路相連,如同一條街不留神你就不知道是在陵縣路還是聊城路。1941年末,在聊城路成為日本居住區(qū)后,陵縣路也得到日本人的“垂青”。因此很多像東映煙廠、富信公司、長谷川運輸公司等十多個日本單位在此落戶。
青島陵縣路主要是住宅區(qū),如大書法家王垿就曾住在25號。他是山東人,曾任清末禮部侍郎、法部特郎、二品高官。1912年王垿來青島,他在當時比較冷清的陵縣路購地筑房,住宅很樸素,自題為“寄廬”,書齋題為“墨香齋”。1912年的陵縣路一帶,“地勢空曠,社旁無鄰,西可望漁船帆影,海天一色,東可見層嵐疊翠,山花遍地”,因為南邊是大、小石頭山(信號山、觀象山),所以王垿自號“望石山樵”的號。
嶗山“明霞洞”是王垿所題。王垿在陵縣路度過晚年,居住達22年之久,1934年病勢。1914年日本攻打青島時,恭親王溥偉因自家邸宅暴露于炮臺之下,曾借住于王垿宅中。陵縣路上著名的建筑是齊燕會館,是河北、山東兩省人士在青島的同鄉(xiāng)會組織。其在陵縣路上的會館廣場曾是群眾集會的場所,1925年“五卅”運動中,這里聚集了參加集會的群眾達3萬人,占全市中國人的七分之一。
1912年,英國著名的大企業(yè)亞西亞石油公司的青島分公司曾在陵縣路最南端。
陵縣路北段,館陶路路口,是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經(jīng)營青島至日本、青島至東南亞的航線。解放后這里曾是長途汽車站,現(xiàn)在叫長途汽車站西站。
似乎我與老街陵縣路有約定,20世紀60年代,我家搬到離位于陵縣路的青島市市北區(qū)政府大樓僅兩百米左右的寧波路,當年我父親是該區(qū)的領導就在大樓里工作;20世紀70年代初,我當兵從這里集合走的,那時市北區(qū)武裝部也設在這里。20世紀末我到濟南山東畫報工作后,來回青島至濟南,經(jīng)常在長途汽車站西乘車。后來我家搬到別處,但感情使然,從20世紀末至今,只要條件合適就來拍攝記錄這條老街,對老街的變化,也頗為上心。
2016年,政府將全部建于20世紀初的老樓房、老院落被列入舊城改造項目之一,進行征收。自2022年開始,便分兩期進行改造,目前一期工程已經(jīng)完成,從今年開始進行第二期改造工程。
2022年,青島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歷史城區(qū)保護更新工作作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的“一號工程”和系統(tǒng)工程去推進。對老建筑采取嚴謹審慎、注重保護的理念,以及“更少干預+功能提升”的改造措施——盡可能保留老城歷史文化元素的同時提升建筑品質(zhì),使其具備面向未來生活和工作的使用功能;并通過更新設施,擴大使用范圍,打造新經(jīng)濟增長點,讓老建筑煥發(fā)新的生命力。據(jù)了解,2023年,青島歷史城區(qū)完成房屋保護修繕約11萬平方米,更新改造6.2萬平方米,正在推進5萬平方米保護修繕任務。市民游客在老街游玩,有了更多休閑空間。這是一座城市的樣貌,也是一方百姓的記憶,是屬于每一個青島人的歷史。人們期盼著,乘著龍年新風,青島老街能穿越歲月的滄桑,迎來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簡介
吳正中,1954年生于青島,曾當過兵、做過企業(yè)工人、宣傳干部、擔任過報社攝影記者、主任。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陸續(xù)拍攝了大量有關青島的照片。其作品曾兩次獲得中國新聞獎、金鏡頭獎;并曾獲中國、日本聯(lián)合舉辦的“勞動與生活”攝影展金獎、首屆“徐肖冰杯”中國紀實攝影展記錄類唯一一個典藏獎、第四屆“徐肖冰杯”中國紀實攝影展獎等多個獎項。
曾分別參加中國現(xiàn)代攝影沙龍’88展(北京),1989年中日聯(lián)辦的“勞動與生活”攝影作品展(日本東京、中國北京),山東一品攝影節(jié)、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三次)、首屆鳳凰國際攝影雙年展、中國人本——紀實在當代(廣東)、1949—2009中國紀實攝影大展(北京)等展覽?!袄锨鄭u”系列作品(100幅)被杭州蕓廷藝術空間收藏,其中部分作品被廣東美術館及國內(nèi)外個人永久收藏。
出版著作:《時代影像》(2003年,嶺南美術出版社),《青島表情》(2003年,青島出版社),《家在青島》(2009年,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大瀝人家》(2018年,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波螺油子》(2019年,青島出版社),《嶗山大院》(2021年,青島出版社)。
本網(wǎng)站及其公眾號為公益性網(wǎng)絡平臺,所發(fā)圖文僅供傳播信息、介紹知識、說明問題之用;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和作者。
稿件一經(jīng)選用,即視為作者同意本網(wǎng)免費將其使用于本網(wǎng)或與本網(wǎng)有合作關系的非贏利性各類出版物、互聯(lián)網(wǎng)與手機端媒體及專業(yè)學術文庫等。
由稿件引起的著作權問題及其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行承擔。
了解更多動態(tài),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